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公布首份地方国资监管改革路线已在市场意料之中。改革承续着金融危机以来上海国资的调适思路。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中,建立"国资流动平台"引人注目。
市场高度关注,上海市国资委管辖企业如何分类重组权益。然而,正如上海市国资委并未公开其与各级平台公司、各类产融企业的权益架构,实现按照竞争性、功能性和公共服务三类企业国资的针对性监管,也面临多重控制权益下的挑战。
就盈利能力较强权益的存量调整仍是难题。截至2012年末的运营数据看,上海地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较金融危机初期业绩有所回升。2009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海国资家底"时,引述的《2008年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1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4.6%。当时分析认为,这一指标低于全国地方国资平均水平。
记者获得的2012年上海市国资委系统的数据显示,其管辖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已升至11.1%(剔除公益性资产)。但是,上海全市(包括区县管辖国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则在大幅下降。国资系统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利润总额实现41.7%的增幅后,2011年收窄为14.6%。而2012年市国资委管理企业的利润总额仅增长3.4%。
因此,上海国资一度增长的收益率情况,仍很可能随着存量债务或投资环境变化发生跌落。针对三类企业进行的针对性监管,如何在这一环境下同时调整资产、权益的归属权。既影响上海国资在金融资本市场的信用评级,又涉及内部利益的割舍盘整。
与分类监管思路不同,现有上海国资各一级平台(指国资委直接出资管理的企业集团)掌控的实体中,多平台持有权益的公司,并没有在业绩上输于人后。像上海绿地控股集团等企业,在多股东的制衡环境下,管理层反而获得更大空间。未来这类竞争性企业仍保持多平台股东架构,还是集中并入专业化的集团公司仍待研究。
因为历史上的财务能力、产业重叠等因素,平台公司持有权益,也亦构成复杂的网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的主要一级平台和其掌控的上市公司和其他主要企业情况显示,持有多类型企业权益的平台仍是多数。这些权益如何在平台间流动,将考验深化改革的布局。
这些平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情况不一,如将竞争性企业权益去除,对其收益和资产负债平衡带来的影响亦需通盘考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