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星期三

华尔街见闻: 造电脑不如卖咖啡——“价值陷阱”压垮PC行业

华尔街见闻
 
Web Performance eBook

A Beginner's Guide to Web Performance is a free 20 page eBook covering all the basics of site speed & performance. Download it to be on the way to a faster website!
From our sponsors
造电脑不如卖咖啡——"价值陷阱"压垮PC行业
Jan 15th 2014, 10:18, by outofmana

前不久LG公布了一条将考虑退出传统PC主机制造业的消息,而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每年产出数百万的PC制造业的赛场上,LG充其量只是个替补选手,而众人觊觎的头把交椅已经易主不下十次了。

一名未透露姓名的LG员工向韩国时代杂志透露,退出PC行业是非常合理的选择,并称:傻瓜才会在亏钱的项目上浪费资源。

然而折戟的并非只有LG一家。在经历了七个季度不足2%的产出增长后,基于Windows系统的PC业开始了长达五个季度持续衰退。

相比九十年代末每季度高达20%多的增速,PC业现在的境况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英国卫报的分析师则表示:下跌的并非只有增长率而已,销售额也受到了相当的冲击。PC巨头们面对着不断下滑的售价以及越来越小的边际利润无法可想、只得苦苦挣扎。

(全球PC市场产出,1998年3季度至2013年3季度。资料来源:IDC)

此次研究内容基于惠普、戴尔、联想、宏基及华硕在财政季报中公布的数据,而上述六家公司占到了全球PC产量的60%。

通过对比总收入,营业利润(不包括一次性的投资收益)以及企业分部的收入,可以清楚地计算出一台PC成机的具体造价以及销售利润。(宏基和华硕的收入将以季末的普通汇率换算成美元,而联想则是用直接用美金报价的。)

由此可以计算出这些公司出产PC的加权平均售价(ASP)。之所以要加权是因为各个公司的销量不同,而这个价格则是生产商卖给批发商的价格,并非终端用户购买的价格。

(上图显示了将各个厂家的产品按季度加以平均,得出单个PC的均价后,整体价格的走势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一台PC的加权均价从2010年一季度的614.6美元降至了2013年三季度的554.3美元。

而比这更糟的则是收益率。通过财报及产出数据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各个公司的盈利情况,但结果却让我们更加困惑(微软的数据是基于Windows部门的销售额计算而得的,但由于大量收入来自预装而非直接销售,因而该数据的变化非常剧烈。)

(上图为PC制造业成机的每季度平均销售利润,数据来源于公开财报及IDC)

我们很难一眼从图中看出问题,但通过计算成机加权平均利润,我们便能看出每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市场占有率,这会更清晰地展现出整个PC行业的趋势。

(五大生产商的成机均价,华硕公司于2010二季度前的数据暂缺。)

在2010年一季度,PC成机的加权平均利润为15.71美元,边际利润为2.55%。(生产,推广并销售一台成机的花费约为599美元左右。)

但自此之后,智能手机开始逐渐普及(2010年末销量开始超越PC)。紧接着iPad和其他平板电脑也也加入了侵占PC市场的行列。

整个过程发展地太快以至于到了2013年三季度时,单个成机的加权平均利润已跌至了14.87美金。

从边际利润的角度来看确实有所提高(升至2.73%),但事实上PC业的总利润及占有率都开始下滑,厂家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此时每台成机的总花费降至了529美金附近,但售价也随着成本一同下滑了。)

台湾厂商宏基的董事会在经历了连续两季度的亏损后开始换血,原董事长迫于压力辞职。

这一幕和宏基创始人施振荣先生在2010年1月的评论正好相反,他曾认为美国式的PC厂商将在未来20年内被淘汰,原因是他们无法制造消费者所需要的低价上网本。

"低价上网本会成为未来数年内的消费主流。"当时的施振荣信心十足。

讽刺的是关于一点施振荣却说对了,那就是PC主机确实变得越来越便宜,以至于PC业已变得无利可图——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陷阱。

价值陷阱

PC厂商的困境就在于他们落入了价值陷阱中。面对商品大众化及需求衰落导致的价格下滑,生产商们显得毫无办法。更严重的问题则是:他们在销售一台PC成机后无法因此获得任何的后续收入。而这也是PC行业一贯的传统,即"卖出产品=万事大吉",与客户的商务关系也到此结束了,原始设备生产商自然无法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厂商都曾想法设法最大化销售利润。

首先尝试改变的是惠普和戴尔公司(联想也在探索过程中):就像希腊人的木马计一样,它们在向公司销售PC的同时尝试打包出售一些更赚钱的服务业务。

任职IDC公司的PC行业分析师Chrystalla Labesque就此评论道:"戴尔公司是推行低成本策略的先锋,它通过提供附加服务来增加硬件销售业务的边际利润,包括在售卖笔记本时推销杀毒软件或是辅助程序。这几乎能使他们的成机销售利润翻倍。"

因此,当我们发现了PC业的利润竟然如此之薄时,就会明白在基于Windows系统的PC主机上预装"垃圾软件"的目的了——这是公司避免落入"价值陷阱"的最佳办法。

而Jack Schofield则在去年五月推荐戴尔产品是说道:"戴尔的Vostro机型就是针对那些无趣的商务买家设计的,因此这款机型质量过硬,而且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垃圾软件。"

而对于宏基和华硕这样并没有大量商务客户的厂家来说,可以尝试的一条出路则是提供"云服务"。尽管这个主意不能马上见效,但却指出了思路所在:通过品牌效应挽留用户并为以后的销售做准备。但问题在于微软和谷歌也在采取这样的策略,要和这样的庞然大物竞争可不是件容易事。

"价值陷阱"如此之深的一个原因在于,Windows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可以轻易地在PC间实现共享(对用户来说是很大的收益),这就导致了硬件厂商的同质性过高。在过去,这些厂家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产品的独有特性吸引顾客反复购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些厂家还在尝试触屏式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但事实证明顾客对此并不热心,价格优势反而更具吸引力。

这就意味着PC厂商会始终受到来自价格和利润的双重压力,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边际成本。

而另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则是像惠普和戴尔一样,运用"木马策略"将PC和高价服务打包出售。

这也是为什么2011年Léo Apotheker任职惠普总裁时建议出售旗下私人PC业务部门(PSG)。该部门是惠普公司最大的创收部门,但还不到5%的收益却几乎是各部门中最低的。相比之下,图像部的收益为15%,软件部超过20%,局域网/存储业务15%,而到目前为止服务业则从15%降到了4%。

Apotheker认为如果能顺利地裁掉整个PC部门而不伤及其他业务的话,公司的盈利能力毋容置疑将会大幅提升,股价也将随之上涨。但董事会的其余成员则认为Apotheker的几乎荒唐无比,于是裁掉了他。

戴尔的情况也差不多,在PC销售的泥潭中苦苦挣扎。从2007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戴尔的"全球销售"部门仅有1%左右的平均收益率,而其他部门则要赚钱得多。很显然,把电脑卖给普通人并不是什么好生意。

"戴尔并没有真的占领过消费市场。"Labesque评论道。

联想在2005年二季度收购了IBM的PC业务后也遇到了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过数年后,联想彻底覆盖了中国市场,它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势也越来越赚钱。甚至在与智能手机竞争时也不落下风,而这一点是与其竞争PC业王座的惠普也无法做到的。"联想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是数据所无法体现的,这就意味它能利用其他厂商所没有的许多资源。"Labesque解释道。

而对宏基和华硕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上网本的没落。虽然上网本拉低了PC主机的售价,但面对平板电脑的竞争压力却毫无优势可言。宏基的财务报告显示,自2011年期,几乎每卖一台电脑都在亏钱。而表现最好的一次是2012年的二季度,此时单台PC的盈利在1.13美元左右。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华硕在其2013年三季度的报告中给出了答案:进军平板市场,并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盈利上。

但就算是认准平板市场,接下来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华硕预计其总目标市场(TAM)将在2.02亿左右,如果包括制造超廉价配件的组装电脑市场,则总市场约能达到2.3亿。但竞争仍是异常残酷的,出去和PC市场同样的价格压力外,在这里还要记得一点:苹果公司和他的iPad系列产品在一直都占据着高端市场。

在私人电脑市场,苹果公司赚的盆满钵满。其平均售价要比其他PC厂商高出许多,此外它还能在升级苹果操作系统或是其他I系软件时收费,以此获取不多但是稳定的收入。

今年,苹果电脑决定停止付费升级业务,但仍旧要向通过Mac App商店发布的软件收取佣金,此举能在全球范围内为苹果带来7200万的收入。和那些被坑惨的PC生产商比起来,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一笔收入了。

苹果:对抗陷阱

(上图中,绿线为苹果的单机平均收入,蓝线则为"五大PC商"的单机平均收入。)

不过,在降价的大潮中苹果同样不能幸免于难,不过幸好影响不大。如上图所示,苹果电脑的均价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从1277.61美元下降到了1228.56美元,跌幅约4%。

那么,在没有其他收益来源时,苹果电脑是如何做到盈利的呢?苹果公司没有公布Mac电脑的盈利能力,但根据调查机构Asymco公司的Horace Dediu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法则估计:Mac电脑的边际收益约为18.9%左右,这和历史的营运收益率非常吻合。

在这种情况下,PC厂家的硬件供应商也面临着利润下滑的问题:每个成机的硬件利润从241美元下降到了232美元——尽管如此,硬件商的利润仍是PC生产商的10倍左右。

IDC的Labesque评论道:"苹果公司的生产成本可能更高,但它与其他PC厂商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拥有高达两位数的硬件利润率,而别的公司则在这方面不断亏钱,比如宏基。"

"当一家公司摆脱了所谓'顶级PC生产商'的身份后,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看看苹果、三星还有索尼,它们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喜爱的生活品牌,因此可以获得溢价收益。"她表示,"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利润考虑。2013全年,三星生产了大约110万台PC,索尼产出接近50万台,而苹果则卖掉了160万台之多。"

谁是赢家?

这是个大问题。看起来最明显的受益者要属微软公司了,它先是通过出售Windows许可获得了巨额收益,然后从那些在购买PC时可能一并买下Office系列软件的顾客处赚到了不少利润,还有那些在使用过程中更换操作系统的用户也是收益来源之一。而这些就是微软能在PC业不景气时依旧大把捞钱的主要原因。

再往下看,由谷歌公司生产,加载其Chrome操作系统的Chromebooks系列终端则是打破微软垄断地位的先驱,虽然该产品的销量在整个PC市场中不过九牛一毛(2013年只售出不过数百万台),但它却在悄悄地侵占那些微软最赚钱的市场。Chromebooks不使用Windows系统,当然也不用Office软件,但依旧能满足用户的绝大部分需求(比如兼容Skype这样的软件,而微软则对此毫无兴趣)。谷歌公司已将Chromebooks推向教育及企业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去年七月,NPD公司的Stephen Baker向彭博透露:"虽然一开始我们都有些疑虑,但事实告诉我们Chromebooks系列已经在市场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整个PC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而谷歌公司显然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Gartner集团的研究总监Annette Jump对此表示赞同:"毫无疑问,PC业的利润遭到了挤压。但我们认为Chromebooks的前景不错,销量的增加虽然不快,但很稳定。在2013年,它已经取得了接近0.5%的市场占有率,剩下的部分则由6%的苹果、1%的Linux和92%的Windows系统所瓜分。"

预计在2017年,全球的PC市场将维持现有的规模,甚至有所萎缩。而Windows系统的占有率则将跌至83%,苹果则会升至11%,而Chrome则将占到4.5%左右。

对于微软来说,这已经算是一种威胁了,毕竟用户可能并不在乎他们所用的系统是否兼容Office。

而对PC厂商来说,在面对销量下滑和利润摊薄等种种问题时,它们必须寻求改变。而这也许就是一次革命前兆:LG在本周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宣布将推出几款兼容Windows8的新机型,但我们最终看到的却是一个台式一体型终端。

文章分类: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