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指出,我国广义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约为27万亿元,约合4.4万亿美元,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约19%。
报告还指出,所谓影子银行,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报告认为,虽然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具有合理性和创新性,但也凸显出中国金融体系的体制机制弊端。
《经济参考报》引述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表示: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实质性地改变了中国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体系,同时也改变了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结构特征。目前银行体系之内的非传统信用扩张是核心环节,主要在于其使得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大大提高。
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现有的测算均是预估值,必然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化更多反映出从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到多元化融资的结构性变化,但并没有自然反映出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和系统性风险。其规模大或小主要体现金融风险在"量"上,而事实上影子银行真正的风险更多应体现在"质"上,特别是银行等机构的表内与表外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表示:
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走向中高速增长,或许很快将面临中速增长;经济进入了实质的转型阶段;金融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现在出现的金融体系的问题都是这三个因素叠加带来的阵痛,这一时期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了,对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现在的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增长,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中国金融管制依然非常严格、金融体系发育不够、金融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认为,当前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就是影子银行,"贴上影子银行的标签不是否定互联网金融,而是要纳入监管。"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黄文涛认为:
影子银行跟银行争夺客户,使得银行的存款成本上升,必然要求投资回报率上升,因而债券成本也就上升。然而,银行刚性兑付的神话并没有被有效打破,投资者认为银行的产品是银行信用甚至是国家信用,因此对银行来说,存款成本的加大和刚性兑付的魔咒使得银行的隐形风险特别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