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华尔街见闻: 美国顶级智库:人民币已不被低估

华尔街见闻
 
Web design for beginners/

In this course, we cover many aspects of creating content for the web, from concept to production.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顶级智库:人民币已不被低估
May 5th 2014, 03:28, by 维尔京

华尔街见闻网站此前报导,世界银行4月30日公布了最新的购买力平价(PPP)GDP数据。美国顶级智库彼得森研究所表示,这一系列的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已不在被低估,甚至有被高估的可能。

彼得森研究所撰文解释了这一问题。

我们有一个颇为让人惊诧的答案:也许完全没有(被低估)。我们可以颇有自信的说,人民币的估值现在并不公平。在2005年时,人民币估值被低估30%,此后人民币开始大幅升值。这一改变标志着中国通过人为控制人民币币值,并采取重商主义(依赖出口增加国民财富)经济战略时代步入终结。

使用PPP方法的逻辑基于简单的价格-收入正相关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即对于贫穷的国家,非贸易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会偏低,所以总体价格水平也同样偏低。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都流入可贸易部门,所以价格水平偏低也会反映在汇率水平低下上。这一关系非常稳定,以至于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基准:在一个固定的收入水平上,我们可以推断价格水平以及平衡的汇率水平。低于这一汇率的称之为低估,高于则反之。

为了证明我们的观点,我们通过两种方式来确定基准汇率:假设人均GDP和价格呈线性关系,使用线性回归;假设较贫穷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收入与价格关系较弱,使用二次回归。

(上图直线为线性回归结果;曲线为二次回归结果)

我们使用了两种经济样品,并且秉着怀疑的态度针对两种模型和两种样品(线性与二次)进行四组(2*2)试验。由于固有误差不可避免,趋势对于这组试验来说比数据更加重要。

(2*2模型人民币估值结果)

从结果来看,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在2011年仅小幅低估,大约在1.7%左右。而如果采用二次模型,其甚至出现了高估。

如果对2005年使用相同的方法,币值估值平均被低估28%。换句话说,中国经常帐顺差从2005年相当于全年GDP总量的6%,到2011年上升到10.1%,并在2011年下滑到1.9%的过程确实与相对基准价格27%的实际升值幅度相符。

ICP(世界银行国际比较计划,PPP GDP编撰机构)数据是基于2011年。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用2011年的数据推算2014年人民币的估值。在2011年末至2014年3月末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速较美国快13.2%,依次计算,人民币应该对美元实际升值3.2%。然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11年末至2014年3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7%,这意味着截至2011年剩余的1.7%高估幅度被完全覆盖。所以2014年人民币的估值是很公平的。

这一估计蕴含着历史意义——由于过去中国向来坚持汇率政策立场,不断使用大规模干预促动人民币贬值,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未来中国或将放弃以出口为导向的重商主义发展模式。而我们的估算所蕴含的意义在于:在宏观经济总量(比如经常帐赤字)继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潜在的先对价格波动(与波动迹象)或将停止资源流入贸易行业的趋势,中国也因此得意继续进行经济结构重调。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留有谨慎乐观的空间,随着潜在的基本面问题得到解决,不平衡的状态也将无处逢生。

中国重商主义的终结,以及全球其他国家的复苏,我们尽可拭目以待。

文章分类: 
自由标签: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