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投资者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和透明度仍存疑虑,但是部分世界上最大、最保守的货币市场基金(以下简称"货基")已经增持了中资银行债。
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至4月末,持惠誉评级的货基所持有的中国金融债占其资产规模已达0.4%。而一年以前,这一数据几乎为0。
英国《金融时报》留意到,它们的增持恰逢中资银行大幅增发债券以满足新的资本监管要求。
惠誉的一位董事Greg Fayvilevich称:
过去一年,在中资银行增发以美元或其它货币计价债券的背景下,主流货基大幅增持了中资银行债券。并且,它们投资的欲望也增强了。
货基的投资策略通常十分保守,因为投资者的流动性和保本需求都很高。截至4月末,惠誉覆盖的货基资产规模达4340亿美元。
去年夏,世界上最大的货基之一、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增持了一系列主流中资银行债。
尽管货基对中资金融债的持有比例仍然较小,但其较快的增持速度反映出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离岸债务的增加。
金融交易追踪公司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资金融公司已在国际市场上融资76亿美元,远超2013年全年的44亿美元。
华尔街见闻网站上周介绍过,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在本周为首次发行美元债券在香港、新加坡和伦敦进行一连串的路演。此外,工银亚洲(工行离岸子公司)还首发了符合巴塞尔协议Ⅲ的美元债券。
但是,货币增持中资银行债并非没有阻力。货基投资者的质疑就是主要障碍之一。
"投资者称:中国出现的空城,是谁在贷款给它们?叫我们如何能相信那些银行?如何详细它们给出的数据?",一位货基经理告诉英国《金融时报》。"不过,我们正在与投资者做交涉。"
他表示公司很希望增持更多的中资债券。
不过,即便投资者的疑虑仍然挥之不去,市场对于中资银行债的需求并没减少。这部分地得益于西方同行发行的减少,以及中资银行略高于西方同行的收益率,尤其是在全球央行大宽松导致的低收益率背景下。
Fayvilevich表示:
像欧资银行这样的传统发行者正在减少发行,中资银行可以填补它们遗留下来的空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