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一度面临违约的中诚30亿矿产信托最终力保"刚性兑付",但违约的阴云并未散去,近日又一规模达10亿元的吉信矿产项目在逾期后已发出暂无兑付的公告。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南华早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实际上危机在所难免,救市只能在短期内推迟其发生。
自2008年起,投放于投机性资产的资金过于庞大,以致政府无法每次都出手救市。如果政府坚持如此,则只有印钞才能提供足够融资,这将导致高通胀及货币贬值。
他认为,中国应放任高风险信托产品违约。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系统性危机本身并不存在。将大笔资金用于购买高息产品的投资者,应该知道当中存在风险,否则利息不会这样高。由于最低投资额很大,可想而知这些投资者也是富裕人士。当他们遭受损失时,不太可能上街闹事。
其次,如果破产令投资者对救市的期望破灭,他们就未必会申请融资展期以购买其它产品,由此或导致更多破产情况发生。这并非真正的系统性风险。即使更多信托产品违约,那又怎样?反正这些信托产品迟早都将违约。用纳税人的钱推迟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意义何在?
第三,就算整个信托业都破产,对经济的真正影响也十分有限。一些信托产品支持的稳健项目应会找到新的资金来源,而不稳健的项目将停止。国内生产总值将因此受到影响,但这是好消息,意味着资金浪费减少。以浪费开支的方式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并非好事。自2008年起,中国已经出现太多此类情况。
最重要的是,中国不存在失业问题。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萎缩。由于劳动力市场紧张,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快速上涨,货币增长过度,产生通货膨胀。关于中国经济必须快速增长以避免就业危机的说法,仅是泡沫经济的借口。
关于近来屡次出现的信托危机事件,谢国忠认为银行应在某种程度上为此类产品的违约承担责任,但投资者应负最大责任。
他认为,除非这些投资者蒙受损失,否则中国的金融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每个人投资时都认为一旦出事,政府定会救市,以致资金流向提供最高利息的高风险借款人。
谢国忠此前也曾发表文章认为,软着陆并非通常而言的"好"的方式,而硬着陆则有可能通向更好的结局,进程也更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