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一财网,授权华尔街见闻转载。
机构投资者在港股市场占比高达七成以上,符合"沪港通"投资资格的内地投资者(账户额大于50万元人民币)应如何投资港股?
近日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洪灏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解析三大投资策略之余,更提醒投资者避开"老千股"(即内地所谓的"庄股"),善用"沪港通"灵活调动使用资金。
洪灏建议投资者在"沪港通"开通初期可持观望态度,并认为目前A股比港股更具投资价值,特别是更多海外投资者进入A股后, 有望带来真正的价值投资文化。他称,沪港通不应简单理解为两地市场套利,而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洪灏现为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曾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师和执行董事、花旗集团全球市场策略师、摩根士丹利亚太地区股票分析师,以及BMC中国研究董事总经理。
第一财经日报:很多人认为"沪港通"开通初期将是北水南下,现在你会建议内地投资者买港股吗,有哪些投资策略和主题?
洪灏:短期或者一个季度以内不建议买,长期或者说六个月以上的投资期间,我觉得港股还是有便宜的东西可以买,主要是因为市场自身的运行轨迹,下半年其实并没有特别多往上走的催化剂,大幅波动也在增加。我想强调的是,投资者不应该仅仅因为"沪港通"开通而作出投资决定,而且"沪港通"目前来看体量也太小,2500亿元和3000亿元的投资净额额度,一个星期就可以用完,当然用完后还可以往上调。
市场普遍认为投资港股主要有三个策略,一是A股和H股之间的套利,比如说有一些银行和工业股,港股估价比内地更便宜,可以考虑买这些便宜的东西;二是香港这边的中小盘股比A股相对便宜;第三是行业稀缺股,比如互联网股、博彩和彩票股。
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的理解。以套利策略来说,比如两地市场有5%的折价,计入汇率波动和利率差异,基本上已经没有套利空间。投资者如果追捧中小盘股的话会"死得很惨",因为有的中小盘股估值非常高,但基本没有交易,而且股价一上公司就配股,所以我尤其不建议投资者冲过来买小盘股,这真的是一个很危险的投资。至于行业稀缺股的话,我认为A股可买的东西更多,比如军工行业、医疗保健行业和农业股,这些港股里都没有。对内地投资者来说,如果一定要买港股的话还是建议投资估值较低的蓝筹股。蓝筹股股息率比较高,分红也高,股息率普遍在3%~4%之间。
日报: 3%~4%的回报相较内地理财产品是否更具有吸引力?还有些什么其他操作策略?
洪灏:我认为资金其实应该是从香港到内地去,因为内地便宜很多,同一个公司便宜15%,为什么要在香港买?而内地资金到香港后绝对不可能只会投股市,虽然理论上可能会来投股市,但是资金一定会找到别的钱出来。
比如说,买1000万元腾讯股票,再把腾讯股票质押出去借钱,再用借来的资金炒别的东西。腾讯可能波动性比较大,或者买一个波动性非常低的股票,比如说买交行只有0.8的PB(市账率),然后以股票为质押做贷款,再用贷款买高收益的产品比如IRS(利率互换,一种衍生产品)。另外还可以在低利率的香港借钱,买一些高分红的A股。
前面这些都只是举例 ,我想说明的是,当钱出来了之后,你是很难限制它,资本永远都是逐利的,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资产类别。
"沪港通"的开通,不能简单理解为套利,其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两地价差的"熨平",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才是最重要的。"沪港通"后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波动性将传递在汇率和利率市场上,而不是反映在股票市场里,我觉得是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
日报:内地投资者可以从哪些指标来判断港股市场流动性?投资港股要特别注意哪些风险?
洪灏:流动性就看港元汇率的强弱。外资进来香港要买港股的话,先要把手上的外币换成港币,所以在做这个行为过程中,港币一定会升值。尽管联系汇率制度下只有一个窄幅波动区间(1美元约合7.75~7.85港元),但这个波动是流动性最真实和明显的指标。
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风险很大,但这个风险是一年以上的长期风险。房价下跌在美国加息之前就会出现,其实现在就已经很明显,如果政府什么都不做的话,价格早已降了15%~20%。香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的话会是很恐怖的,房地产价格至少得跌三分之二,港股整个会相应缩水。可能不会有三分之二,但跌一半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毕竟港股估值也比较便宜。
香港有不少"老千股",逐步将投资者股权完全稀释掉。投资者买一个小盘股,股价推上去了,这时公司出来说要配股,投资者就必须逼着买,股权就会稀释掉了,公司又再"吸水"一大笔钱过去。这些"老千股"有办法识别,一般都是很小市值的股票,而且都有过往的记录,一般这种股票就要回避,但是有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所以我特别不建议投资者过来买中小盘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