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全球都很担心中国会利用其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对西方的经济和军事进行战略性打击。但WSJ专栏作家Sternberg撰文指出,从最近的一些发展来看,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以下是WSJ的分析: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最后的几类元素的合称,由于其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被广泛的用于激光、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智能手机、武器等产品。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稀土提炼和加工国。
在2010年下半年,由于中日关系紧张,中国大幅减少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这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稀土供应的担忧。
除此之外,中国并没有任何让人担忧的迹象。尤其是上周传出中国准备整合六大稀土集团的消息。按照方案内容形成"1+5"的格局,包括包钢稀土组建成立的北方稀土集团,早在数年前就布局稀土行业的五矿和中铝两大央企,以及赣州稀土、广晟有色、厦门钨业等三家地方稀土集团。
此次整合旨在解决此前对经济干预产生的一些问题。三年前,中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曾限制稀土出口。此举引起了国际稀土价格大幅上涨,从而诱发一些新的矿商从事该业务,并且不惜通过走私来谋求利润。同时,中国为了刺激经济降低了信贷成本,稀土投资的融资也更加容易。但随着国际恐慌的消褪,稀土价格也较2011年峰值回落了60%。中国于是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新问题。而且,出口限制也未能有效减少稀土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如今价格下滑降低了利润,企业更没有钱治理污染了。
但政府牵头的产业整合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交给市场来解决,而不是由行政力量主导资源配置。
五角大楼上个月发布报告称,尽管全球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依然很高,但正在下降。格林兰和俄罗斯去年都开放了对稀土的出口。目前中国在全球稀土产量的份额已经从2010年的95%下降至80%。
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另外一个意图是希望能够将一些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稀土加工从国外转移至国内。但技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旦夕之间所能做到。
所以,中国的稀土政策并不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太大影响,我们大可以放松敏感的神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