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预测中国信托产品会出现大面积违约。这些信托产品卖给散户,用它们来融资的通常是中国最脆弱的借款者。然而,预期中的违约为何迟迟没有发生?
根据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数据,中国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已经从2008年的1.5倍攀升至现在的逾2.5倍。
这些债务很多以信托产品的形态存在,它们被用于为那些国有银行避而远之的借款方和项目提供融资或再融资——这些项目包括建成却无人居住的"鬼城"住宅区、无法产生现金流的基建项目、以及处境艰难的钢铁厂。
那么,违约为何没有发生?
几个月以前,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分析师曾预计,中国会在今年4月到7月间开始出现违约——这一时段是信托贷款的还款高峰期。
而在这一时段结束之际,美银美林的分析师在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5月份和6月份有问题信托产品的报道确实增多了。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未出现正式违约现象,这是由于这些坏债极有可能已被展期或纾困。"
由崔伟(David Cui)领导的美银美林分析师团队分析了已被报道的一些案例。他们的统计发现,可能违约的信托产品案例"自去年11月11日以来,从平均每月出现1.2起,增加到5月份的7起以及6月份的12起"。
然而,虽然这些产品周而复始地将中国投资者的存款输入不健康企业,从实际的违约情况看,中国却处在令人恐惧的平静局面中。
对此,崔伟和他的团队认为他们找到了答案。他们表示:"在57起被报道的潜在违约案例中,大约45%的案例还在处理之中;25%的案例已经被信托公司用自有资金偿还;20%的案例由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第三方'企业偿还;10%的案例被打包为新的产品或者被延期偿还。尽管存在种种负面新闻,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信托投资者资金亏损的已知案例。依我们看来,这已大大增加了相关道德风险。"
换句话说,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各方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他们正在密切"配合",为一系列实际上是中国版次贷的投资产品一再纾困。这会进一步促使散户将更多资金投入这些回报更高的产品,因为他们相信政府会支持这些产品。然而,政府也会有不再支持它们的一天。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