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8月1日发布了《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想要理解这份报告透露出的信息,将其与一季度报告中关于当前中国经济以及未来政策方向的表述进行对比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二季度报告新增了低经济增长新常态的描述:传统增长引擎减弱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存,增长、就业、物价、环境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正在变化,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和新常态。
"央行观察"认为,这就意味着,政府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看重经济增长率对于就业的影响。
这种表述意义重大,新常态的产生意味着宏观调控的模式将会变化,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容忍度增加了,对于结构调整将更加重视。
背后的原因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出现了下降。另外,就业与增长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能容纳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实在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最新的一篇文章中也阐释了这种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模式的变化。他提到,从中长期来看,调控目标应该从保GDP增长逐步过渡到保证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即均衡失业率)。
他认为,GDP增长、就业增长、就业率变化这三个变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通常人们认为,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稳定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劳动力供给趋势出现结构性变化的特殊阶段,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就业率的趋势可以是背道而驰的。这也解释了经济增速放缓而劳动力市场改善的现象。
如果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是保GDP,那么最有效的手段(即同样的财政刺激资金带来的GDP增长)是投资于"铁公基",因为其投资的乘数效应远大于1。相比来说,刺激消费的乘数效应一般小于1。但是,大量投资于"铁公基"会加大杠杆率和潜伏在未来的金融风险。
如果政府的调控目标是就业水平,那么应该用同样的钱更多地去支持消费、中小企业、服务业。虽然这对GDP增长的提升不太明显,但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如果政府的调控目标是将失业率稳定在合理水平,那就不光要看刺激政策能提供多少新的就业,还同时要看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如果劳动力供给增长减速,那么为了维持失业率所需要创造的就业就会更少一些。
如果宏观调控从GDP向失业率转型就需要更准确的失业率数据。今年官方首度公开了调查失业率数据,相较于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更贴近市场,也是国际上采取的通用方式。
数据显示,6月末,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5%,已连续4个月下降。按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两院院士介绍当前经济形势时披露的信息,今年3、4、5月的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7%、5.15%、5.07%。
附二季度与一季度政策描述的变化:
1,二季度报告: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以及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交织,传统增长引擎减弱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存,增长、就业、物价、环境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正在变化,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和新常态。在各方面积极因素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一些风险,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全社会债务水平上升较快,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季度报告: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突显,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
2,二季度报告:
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和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一季度报告:
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3,二季度报告:
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多措并举,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季度报告:
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